编者按 7月10日~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0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谈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的科技水平,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作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管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探索有效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此,记者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候金武和三个示范基地的负责人畅谈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本期嘉宾:
侯金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黄学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心主任,负责三峡库区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周平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负责四川雅安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李铁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室主任,负责云南新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监测预警基地将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
侯金武: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作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服务于当地的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不仅构成了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也同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技术支持专家库等,一起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院技术业务发展规划(2007~2020年),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建成3~5个规范化运行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基地,初步形成集地质灾害动态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灾后快速调查与信息快速反馈、预警预报效果评估为一体的、具有推广意义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式。目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
黄学斌:三峡库区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起点高、影响大。尽管建设正在规划中,但通过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和工程预警实践,监测预警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示范基地将以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监测为范围,涉及26个区、市、县。重点建设遥控监测系统、应急监测系统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捕捉影响地质体稳定的因素和分析不稳定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及时预警预报险情,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三峡库区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动态信息,为防灾减灾决策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周平根:四川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开展多年。雅安市雨城区属地质灾害多发区,多年来探索了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重点滑坡监测预警、专业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建立了由降雨量自动观测、斜坡岩土体含水率观测及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区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对示范区地质灾害的空间预测和预警预报。对示范区重点滑坡建立以地表位移、地下位移、地下水和降雨监测为主要内容的单体滑坡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优化了监测技术方法,揭示了滑坡体变形机理,建立了预测预报模型。示范区的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政府的减灾防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减灾防灾效益,为我国更好的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提供了示范经验。
李铁锋: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虽然刚刚启动,但此前已开展了许多基础性调查和研究工作。新平县建立的哀牢山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基地,主要是在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成灾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以大气降雨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和地下水渗流监测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相结合,形成能获取原型数据、体现原始创新能力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的开放性科研基地。
三个示范区是国家层面突发地质灾害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地区
黄学斌:三峡库区可称为地质灾害防治的博物馆,目前已发现的4000多处地质灾害中,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国家曾多次对这里进行过地质环境调查及地质灾害调查,有500余处地质灾害已进行过治理,约有600处地质灾害险情采取了移民避让搬迁,有3000余处地质灾害纳入监测预警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实施监测预警实属罕见。因此,在三峡库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具有很强的优势。
周平根: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世界闻名的“雨城”。区内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地势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特定的地理、地质及气候条件也为地质灾害的频发埋下隐患。据不完全统计,雅安市雨城区目前共有230余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目前,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已取得了一些示范效果。通过完成示范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了由13个自动雨量站和3处含水率剖面监测站组成的地质灾害区域监测网,建立了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的峡口滑坡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和多营滑坡的静态GPS连续位移监测系统组成的单体滑坡监测网络,完善了对降雨量实时监测的地质灾害区域预报预警系统和可视化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接收和预报预警产品的异地远程制作、会商与发布。按计划,雅安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将由雨城区向全市8个区、县推广。雅安示范区的建设将体现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多雨区、干热河谷区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地震、降雨和人类活动等不同的动力条件,以及设区市、县(区)和乡镇3级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李铁锋:哀牢山地区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南部,因暴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新平县地质灾害属于气象—地质耦合型,具有点多面广、链发型、群发性、成灾时段短,灾害损失重的特点。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受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水系、坡度等因素的控制作用明显,受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诱发作用突出。通过试验基地建设,逐步提升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技水平,推动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示范区建设将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
黄学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以重大(或典型)的滑坡(或崩塌、库岸)为监测预警试验示范对象,搭建群测群防监测信息与专业分析的试点桥梁,建设遥控监测系统的试验示范专业监测野外基地站,开发三峡库区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型,购置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设备,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监测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试验实践,并总结其特点、规律、工作方法和规程、配套的装备等,提高迅速发现、判断和处置地质灾害险情的能力,高效实施应急监测,及时获取险情和防灾效果等信息,掌握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和趋势,支持预警与决策。具体内容包括建设15处地质灾害的遥控监测系统,建设60套群测群防监测信息快速通道系统,搭建监测站与专业分析桥梁,购置应急调查的遥控飞艇及配套设备和应急监测的激光视频监控设备,研建三峡库区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型,更新工作平台的部分网络硬件设备,建设一套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李铁锋:今年5月20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新平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哀牢山国家级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试验基地共建协议》。通过前期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新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哀牢山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项目,对新平县境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6种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了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了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和建设适宜性评估,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完成了新平县重点地区工程地质测绘和新发生地质灾害的调查,开展了典型斜坡体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和工程地质钻探,布设斜坡土体含水率监测仪、斜坡地表变形位移计、深部位移、地下水渗压计和自动雨量计等专业监测仪器设备50多台套。建立了降水—边坡二维剖面包气带水份运移模型和“点状最大潜势度预警”概念模型,初步完成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分析与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在哀牢山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形成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和方法。
示范区建设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和预测预警
黄学斌:早在2002年3月启动建设的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已经为全国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供了范例。这项工程包括国家统一组织的控制性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体系和各级政府行政指导下的群测群防体系,由以综合监测手段获取重大地质灾害现场信息为核心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以全库区驻地地质灾害巡查为主的群测群防系统,以分布式数据采集、数据库管理、网络化信息处理、交换、传输、发布为核心的地质灾害信息分级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减灾防灾决策支持为核心的预测预警系统组成。
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已经过三峡水库多次蓄水考验,其中专业监测系统成功监测预警滑坡28处,使受威胁的6911人紧急撤离。群测群防监测系统成功预警了千将坪等72处滑坡,使15213人的生命财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为防治三峡枢纽工程175米蓄水后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险情,在二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基础上完善了监测网络系统,扩大了监测范围,对1897处地质灾害点监测系统进行建设。这项工程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平根: 随着国家卫星导航民用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通信功能开始用于地质灾害监测,并首先在雅安监测预警示范区得到了应用,使采集到的监测数据无障碍地实时传输到异地。
《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就是这项技术在雅安示范区应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我国滑坡、崩塌灾害重点监测区、地面沉降重点监测区开展产业化应用示范。该示范工程利用3.6万千米高空上的“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作为信息传输系统,实现了对地质灾害体的自动化监测。自动采集并可被卫星系统识别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过设在地面的“北斗一号”用户机,完成向“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信息传输。同时,设在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监测中心的接收设备,就可获得“北斗一号”卫星系统传输过来的滑坡监测数据。
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家“北斗一号”卫星系统资源的基础上,在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立了基于卫星通信的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系统,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传输和预警预报的总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