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菜地一马平川,直溜溜的水渠纵横交错,平坦的机耕路伸向远方,一栋栋白色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11月13日,记者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东江乡浮桥渡村土地整理示范区看到的一幕。
“经过土地整理后,这里原来易旱易涝的隐患消除了,现在每亩地种菜的年收入可达上万元,是土地整理前的两倍多。”一位正在收拾大白菜的姓肖的农民告诉记者。“这是开展土地整理示范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当地国土资源局的同志介绍说。
集中有限资金,建设精品工程
常德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作中,通过集中有限的资金,精心打造示范区中的示范区,以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促进土地整理与基本农田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常德市素有“黔川咽喉,湘西门户”之称。作为一个产粮大市,该市有总人口603万人,土地总面积181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1万亩,人均耕地1.17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7.02%,是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率和人均占有耕地较高的地区之一。在基本农田保护点多面广,而土地整理的资金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是洒“毛毛雨”降低土地整理的标准大家一起上,还是集中有限的资金精心打造高标准的示范区稳步推进?这道两难的选择题在考验着常德人的智慧。
常德局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历经30多年的风雨,加上年久失修,不少设施已经严重老化,无法使用。实行分田到户后,要组织农民自己集资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不现实。而土地整理在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却大有可为。
作为农业大市,常德市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太多,而资金又十分有限。常德市采用的办法是,通过示范区的示范作用,把土地整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钟华山告诉记者,在示范区的建设上,常德局重点抓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中精心打造一批示范区中的示范区,选择交通方便、示范效果好的地块,建设500亩左右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二是项目区与县、乡新农村建设样板点相结合,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增强示范效果。三是与国家现行的扶持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挂钩,形成示范区合力,提高示范效果。四是推行“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示范区建设中,以示范区国家投资为条件,招商引资,增加单位面积建设投资,帮助农民调整生产结构,走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凸显出来,该市高起点规划,大幅度提高示范区项目的投资标准。“按资金来源的不同,市里搞的市级示范项目的投资要比省部级项目多,但是,花钱多我们也要做。”主管土地整理的杨副局长说。“目前,常德市单个项目的建设规模已由过去的几十亩达到了成千上万亩,建设总规模4.2万亩,共投入资金5579万元,平均投资标准也由过去的每亩几百元达到现在的每亩3000元以上。”他说。
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土地整理
常德市打造土地整理示范区中的示范区,至少带来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彰显了党和政府保护耕地的决心,对耕地的高标准投入必将带来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引导农民种好地。第二,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样板工程。未来的新农村建设是什么样子的?要建设到什么水平?国土资源部门能发挥什么作用?示范区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第三,形成合力,共建示范区。建示范区不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情,政府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大家都有责任,这样容易把事情办好。市国土资源局领导说。
示范区的建设大大推进了土地整理进程。据了解,常德市土地整理起步于1999年,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34个,投入资金4.37亿元,开发整理土地面积31.47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1.58万亩。其中国家投资项目18个,省级47个,市县级369个。去年,该市还成功申报了安乡县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成为全国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之一。
示范区建设也提高了基本农田质量。为了凸显示范区的示范效应,近年来,该市把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这些示范项目的实施,改变项目区沟渠交错、地类交叉、渠系老化不配套的土地现状,降低了输水过程中的损失,提高了耕地防洪抗涝能力,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
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让老百姓看得见。“我们在打造土地整理示范区的同时,还注意把项目安排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中,对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严格把关,反复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意见,确保每个项目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实用,使项目实施后不仅达到保护基本农田、增加耕地面积的目的,而且改变项目区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把土地整理工程变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市局领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