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刘先林先进事迹采访团的成员。在和刘院士的接触中,特别是对40多个人的采访中,我一直想找一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他身上的精神力量。经过反复推敲斟酌,我发现“矛盾”一词可能是最好的概括。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刘院士身上的三个矛盾。
矛盾一:友善微笑与怒目圆瞪
我第一次见到刘院士就发现他爱笑。在采访刘院士的过程中,我对他的笑的理解也层层加深。发现他的微笑是有力量的,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现在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审的丘富科同志告诉我,1969年,他和刘院士都是三十几岁,被下派到“五七”干校锻炼。条件特别艰苦,可是刘院士脸上始终有笑容,干活闲暇的时候还给大家拉小提琴解闷儿。后来,每当他想起那些艰难的日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刘院士的微笑。刘院士团队的人都说,院士见到年轻人都是微笑着主动打招呼,他用微笑凝聚整个队伍。
但刘院士也不是对谁都微笑,当发现外商卖给我国测绘产品漫天要价时,他也会怒目圆瞪。当年与瑞士厂商谈判,外商一个拷机程序竟要5000法郎,刘院士谦虚地说,中国现在很穷,买不起太多的昂贵进口设备。结果,那个国外厂商瞪了一眼,用外语嘀咕:“你们不买也研制不出来呀。”刘院士也瞪着外商,慢条斯理地说出了这个程序的奥秘。那个外商惊讶地张大嘴巴,低下头说:“那1000法郎,你们买吗?”
刘院士友善微笑和怒目圆瞪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就这样巧妙的结合在他的脸上,让人感慨、感动。
矛盾二:慷慨大方与吝啬小气
刘院士不计较钱,对同事和学生出手大方,可是他对自己却吝啬小气。他的一双皮鞋能穿上几年,一件衣服从新穿到旧。
我记得,刘院士在接受采访的那几天,穿了一件淡蓝色的T恤,上面还印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字样。他的同事们很奇怪,我们测绘科学院的院服是白色的,怎么变成蓝的了?后来一问才知道,本来是件白衣服,而刘院士的这件是放到洗衣机里被别的衣服给染蓝的。
我曾经问过刘院士,您怎么对自己那么抠门,又不是没有钱。他告诉我说:“我觉得穿衣服是为自己而穿,最重要的是宽大舒服。东西最重要的不在于便宜还是昂贵,实用就好。”
刘院士对自己吝啬小气,对别人却慷慨大方。他每年30万元的特聘教授津贴分文不取,慷慨地把它捐给贫困学生作补助。
刘院士同样慷慨地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一名年轻同志刚到单位的时候,对汇编语言一窍不通,刘院士把自己科研的窍门倾囊传授,结果这位测绘领域的新手,只学了一个月,就能独立编程序。刘院士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承上启下的过桥板、铺路石,一定要带好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
矛盾三:大爱无疆与小爱无奈
在采访中,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刘院士几乎把全部的爱都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那他对家庭的爱呢?
刘院士在与妻子一同接受采访时,妻子面对记者说,刘院士没把心放在家庭上,是个工作狂。听着妻子的抱怨,刘院士一直保持着一种姿势:身体倾向妻子,温和地微笑,一次次地替妻子打开麦克风,生怕坐在远处的媒体听不清妻子指责他的话。我们当时都被这个细节感动了,后来我问刘院士,您当时怎么想的?他说:“我对家庭一直是有愧疚和无奈的。我年轻的时候,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当时父母年近八旬,两个孩子很小,全家都扔给了妻子一个人。因此,妻子发再大的火,我也不生气,要尽量让她高兴。”
刘院士还检讨自己年轻时不懂事。一次出差去广州,太投入工作了,40天没有给妻子打一个电话,回到家一看,妻子两眼都直了,差点得了抑郁症。从此,无论出差到哪里,刘院士每天晚上给妻子打半个小时电话。后来成了习惯,每天晚上不听妻子唠叨半小时,还睡不着觉了。
随着对刘院士生活中“矛盾”的发现,我的心一次次被触动,被震撼。我一直在思索,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造就了刘院士这样一个取得了非凡成就却依然保持着可贵品质的人,一个聪明绝顶却又憨厚可爱的人。也许,刘院士自己说的一句话,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做人要做感动人的人,做事要做感动人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