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八五”计划》各项目的进展情况,长城站的科学考察安排了4项常规观测,5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及其附近地区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现场考察,l项“南极大陆、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项目的现场考察,l项“晚更新晚期以来南极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项目, l项“南极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及劳动能力的影响和医学保障”项目的现场考察。中山站科学考察安排了5项常规观测,2项“南极大陆、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项目的现场考察,l项“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项目现场考察,4项“南极地区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项目现场观测(其中包括 l项中日合作观测)。南大洋考察安排了“南大洋磷虾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预研究”项目现场调查和“晚更新晚期以来南极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研究”项目中的海底沉积物取样工作。
[长城站科学考察]
地面气象常规观测和卫星接收在越冬期间继续进行了连续多年的气象地面常规观测和预报,同时利用第九次队安装的 NOAA卫星高分辨率资料接收处理系统进行云图接收和数字化资料的接收记录工作。
地震观测
进一步完善观测环境,继续进行地震的越冬常规观测。
地磁观测
继续多年来连续进行的越冬地磁仪、磁变仪观测,地磁脉动及哨声的观测记录。
电离层观测
越冬进行继续多年连续的电离层测高仪测定电离图、宇宙噪声接收机测量电子浓度随时间变化、多普勒测量电离层TEC短波场强及低频相位变化的观测。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及其附近地区生态系项目考察
1.陆地生态系。土壤剖面取样,补充九次队工作做植被图,重点是阿德雷岛联合采样。
2.淡水生态系。 对不同水体中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和丰度进行了调查,对各类环境中藻类及大型植物种类组成及PG,CHI A的测定,对水质类型及水质特点进行观测和分析。
3.浅海及潮间带生态系。 对长城湾附近海区生物多样性、丰度、叶绿素 a和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对菲尔德斯半岛附近潮间带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
4.系统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分区、定位,并对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进行功能团的划分。 协调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取得了生态系分析所需的气象、地理生态、水文、水质等环境数据,为建库和建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南极大陆、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项目考察
1.南极半岛南美洲南部对比关系研究。 对乔治王岛LOW HEAD渐新世冰海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采样,考察了西北平台剖面二条,并对纳尔逊岛及双峰岛、化石山、半三角进行了地质考察。
2.火山沉积盆地精细剖面研究。 对长城站附近火山沉积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尤巴尼站附近进行了野外火山岩考察,并对纳尔逊岛进行了考察。 赴海军湾(波兰站附近)测定了剖面。
3.地壳形变监测。进行了菲尔德斯半岛形变网复测和国际 GPS联测。
4.南极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及劳动能力的影响和医学保障项目考察。
5.极地心理学研究。 通过越冬考察对极地考察人员进行生理生化,免疫及心理调查。 生理及心理需每天观测;内分泌及免疫需取血样及收集尿样。
6.极地劳动保护措施的研究。 完成了南极夏季考察队员心理,脑力,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检查;基础代谢测定,饮食营养调查。探讨医学卫生综合保障措施。
中山站科学考察]
气象常规观测 中山站气象,海冰观测。高分辨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存档,并提供服务。
地磁常规观测
地磁三分量的相对及绝对观测;地磁脉动观测;哨声与甚低频观测;地磁资料的初步处理, 地震三分量的观测。
电离层常规观测
固体潮常规观测
持续观测,资料初步处理,对仪器进行检定。
BREWER臭氮观测
进行中山站地区臭氧总量,NO2,SO2,及UVB等要素的观测,观测内容存人磁盘。
岩石围项目现场考察
1.中山站地壳演化及矿产资源研究。对站区附近的花岗岩,混合岩进行考察,并对重点工作地区进行大比例尺填图;采集古地磁样品,并对站区及附近岛屿采集岩石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样品,并进行地质填图。
2.宇宙尘现场采样。站区冰雪宇宙微粒的搜集,沉积物布点采样,实验室熔化、抽滤、烘干、挑选与鉴定;利用站上交通工具在冰盖上搜集陨石;提取湖泊沉积物,分离宇宙尘物质,航渡期间如能借到采集器,则收集空气飘尘。
南极与全球气候相互作用及影响项目现场考察
边界层研究数据采集:利用软式气象塔及进行低高层冰(雪)一气通量交换的研究;在途中海冰状况和考察船允许的情况下,在海冰上进行边界层实验;在中山站冰盖上开展连续观测.
南极地区日地整体关系研究项目现场考察
1.太阳活动观测。利用国产 l0cm射电望远镜进行太阳活动观测。
2.平流层气溶胶及臭氧探空观测。辐射及地面大气电场观测;大气臭氧探空;利用激光雷达对大气进行日常探测,取得乎流层气溶胶的资料。
3.太阳辐射及大气电场。利用 RIOMETER获取宇宙噪声资料。
4.中日合作极光及极区扰动综合研究。安装观测居;仪器安装,调整。越冬观测。
[南大洋科学考察]
中国南极第十一次队南大洋科学考察以执行“八五’’南极考察科学研究计划中的“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预研究”项目为主,结合进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与环境演变及现代环境背景的研究”项目中的沉积取样工作。开展普里兹湾及其临近海域的综合性海洋调查。并充分利用条件,开展航渡途中的海洋观测。十一次队是“雪龙”号考察首赴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考察中进行的磷虾与生物海洋学工作主要包扩:IKMT斜拖网采样、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垂直拖网、测区内磷虾幼体航渡采集(高速采集器)、初级生产力测定、利用特殊网具捕捉磷虾进行船上活体培养。化学海洋学万面的工作主要有:航渡及测区营养盐、溶解无机和有机氮、磷、溶解氧、POC、DOC等的测定,氟的地球化学研究。
物理海洋学方面的工作主要有:CID观测、表层温度、盐度走航观测、海况、海冰与气象观测。沉积取样主要是取柱状样和表层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