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关乎生存发展的大决策——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专家谈之一
内容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从2005年7月拉开帷幕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是从2006年到2020年,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 重要阶段,也是各行各业用地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中央、地方政府,公众对土地规划的期望越来越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决定,要求从长计议,编制一个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明确提出,在未来一个更长的时期内,18亿亩耕地要保住,耕地保护要更严格,建设用地要更集约。
    2007年的春天,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新的目标确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将如何推进?最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连续召开几场务虚会,请专家们共议新思路。修编土地利用规划的同志对这个时刻记忆犹新。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要保住18亿亩耕地,不能后退。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在今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国土资源部连续几次务虚会的召开,专家们提出了新见地、新思路。土地利用规划的声音更响亮了。18亿亩耕地要守住,是个根本的标志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整个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规划修编工作的焦点。18亿亩耕地是一个标志。部规划司司长胡存智说,“保18亿亩耕地不是单纯的指标问题,中央领导说18亿亩不保,17亿亩也守不住。这个道理很深刻。我的理解就像股市的标志性价位一样,要冲破了就连续冲破,要跌破了就连续跌破,这是一个心理价位,或者叫心理防线。全面学习理解温总理的要求,我认为18亿亩耕地要守住,是个根本的标志。这是一个政治态度,也是规划修编的基本态度。”
    温总理对18亿亩耕地耿耿于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逐渐加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说,“记得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问他有什么特点,他说他有计算机的脑袋,数据记得特别清楚。这一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现在温总理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
到18亿亩,先是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写了进去。当时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奇怪,奇怪什么呢?18亿亩是一个长远的概念,政府工作报告是一年一次。这就说明温总理把这个目标放在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位置上。给人的感觉,除了要保到2010年之外,2020年、2030年都要这样保下去。”
    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形势,迫切需要全国上下真正树立起危机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百明说:“温总理要求我们编制一个历史性、危机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我的理解是,要在全国造成这样的氛围,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说,中
国的耕地已经减少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候了。这样才能唤起全社会的重视。现在大家都还没有危机意识,最多是在会上说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通过规划修编,真正认识到危机的时刻到来了。”
    战略目标有战略意义
    “我觉得中央领导是政治家、战略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凤荣说,“保住18亿亩耕地,温总理坚定不移。我感觉有矫枉过正的因素在里面。规划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价值倾向。任何规划都是一种价值取向。在现今形势下,中央政府再不提耕地保护,就没有人提了。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有很多现实性,老百姓也是。有些地方和部门提的意见是基本农田太多了,保护的面积太大了。他们都不怕失去土地。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粮食安全这个问题只有中央政府提出来。”
    现在全国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大概在15亿亩多一些,因此有人认为耕地没有必要保18亿亩那么多。“问题是,一旦耕地低于这个数,就没有任何弹性了,要是不够,就永远不够。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是一种战略。既然是战略,就不能讨价还价。按照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来说,应该不会出
现饿死人的现象,但是历史上就出现过饿死人的现象,死了几千万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耕地保护战略也有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胡存智指出。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涉及“三大安全”。首先是保证粮食安全。这些年耕地一直在减,而人口却在增加,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存在隐患,直到现在中国仍然存在“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的,要实现95%或90%的粮食自给率的目标,现有耕地再
也不能这样减下去了。
    还有经济安全问题。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各地各业都在大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建设摊子越铺越大,工业用地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膨胀。土地,既是一切经济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单位获得银行信贷的重要筹码。在当前各地发展热情高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屡屡降不下来的情况下,要保持健康平稳运行的经济发展大局,必须从根子上管住土地。
    保护耕地也是为了政治安全。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还是农民。对几亿农民来说,耕地就是他们的保险。现阶段他们进不了城,城市也没法提供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只能从事农业,只能以种地为生。不难想象,一旦土地没有了,上亿农民变成“三无”人员,将会造成怎样的社会问题。
    在“三大安全”的基础上,有人又补充了“三个保护”。一是保护生态屏障。耕地也是生态屏障。我们要构建国土生态屏障,耕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保护耕地也就是保护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相当数量的耕地一定是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保护好后备资源,要从
耕地保护的角度找到更充足的支撑。三是从珍惜资源的角度讲也要保护耕地。珍稀的就要保护,就像保护野生动物一样,不用讲什么道理。
    最严峻的时期也是最有利的时期
    这一轮规划修编面临的难度是最大的。专家分析说,这轮修编面临这样一些背景。从2006年到2020年,这轮规划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阶段,我国综合实力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GDP翻两番,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实现。人口在这个阶段基本达到了最高峰,同时整
个国家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个时期大体完成。因此,这也是各地各业用地量最大、用地矛盾最尖锐的时期。而2020年以后,人口基本上稳定住了,用地矛盾进入相对缓和的时期,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将进入一个完善和调整的阶段。 虽然形势严峻,但现在也面临有利时机,有许多便利之处。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杜平研究员认为,首先是耕地保护总规模确定了。中央有这么大的决心,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总量定下来就好办了,大家就在这个目标上统一思想,原来许多复杂的事情,现在要服从这个大指标。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党中央、国务院都定下来了,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控制建设用地。这样规划修编就有方向了,按照这四方面的要求进行。不用像过去那样,今天这个思路,明天那个想法,举棋不定。
    土地管理的机制更加健全。国务院31号文件出台后,土地管理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明确了省政府耕地保护的责任,注重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利益关系,新型土地管理制度初具雏形,土地督察制度也已建立并开始运行。这一整套土地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既增强了地方的责任和权利,也加强了
中央的监管,使规划从制定到实施之间,差距和矛盾减小了。
    规划修编的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土地规划的地位越来越高。地方各级政府对编制规划都非常重视,各部门对这个规划也很重视,跟10年前第一次做规划时完全不一样了。但大家认为,重视是好事,但也带来了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规划寄予了太多的希望,都希望多占地、
少保护。越是比较重视的地方,越是想把基本农田搞小些、建设用地多划点。
    “严峻的挑战与空前的机遇同在。”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说,现在既面临五千年未有的民族生存的大挑战,同时也有千年一遇重整山河的时机。如果抓住这个时机,重整山河,可以再造秀美山川。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