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 先知先行 会员中心 业界专访 法律法规 行业培训 电子期刊
地理空间项目网  
  首页 项目预告 招标公告 中标结果 行情监测 行业报告 行业动态 电子标书 优秀服务商 供求信息 测绘英才


 
行业分类
GP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报告 》本网视点

打造“数字城管” 测绘勇当先锋——记广西第一测绘院开展南宁市地理信息数据普查
内容
    为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今年初,南宁市启动“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建设。到 2008年底,南宁市将建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覆盖各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办、社区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平台。为了配合“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项目的开展,今年3月底起,广西第一测绘院组织精干队伍对南宁市的城市管理部件进行“地毯式”普查,为项目建设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资料。测绘队员快速、及时、准确的业务作风,以及敢打硬仗、吃苦耐劳、忘我工作的精神风貌,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一项十分繁杂细致的工作
    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普查是“数字城管”的基石,工作量非常大,同时十分繁杂细致。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这次普查包括城市管理部件普查和地址普查两大部分。部件普查的对象为室外地面的城市管理公共设施,地址普查的对象为永久性建筑、路名、门牌、标志物等。城市道路上的水、电、气等各种井盖以及路灯等公共设施,公交站亭、桥梁等道路交通设施,果皮箱、广告牌等市容设施,街头座椅、古树名木等园林设施,宣传栏、地下室等其他设施,甚至围在树上的小铁圈即护树箅子都是普查对象。其作业方法是,使用全站仪和GPS手持机获取各类部件的平面坐标,并记录部件的属性信息,使用数码相机对部件进行拍照并把照片保存到 GPS手持机电子手簿中,通过使用统一编码使部件的位置信息、属性信息、照片信息一一对应。经过内业技术处理,建立“南宁市城市部件数据库”,同时对与部件相关的建筑、道路等进行地址普查,建立“南宁市城市管理标准地理编码数据库”。城市道路上大大小小的管理部件,就是要凭测绘人员一双全神贯注的眼睛去发现,然后进行测量定位,记录其属性信息,如设施的责任单位、完好情况、尺寸大小等。要对十几万个之多管理部件一一普查,除了靠精良的测绘仪器外,测绘人员的毅力、责任心和专业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多月采集十几万个部件数据
    按照项目指挥部的安排,广西第一测绘院负责、南宁市勘测院和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协助完成南宁市150平方公里的地理信息普查任务。其中,广西第一测绘院具体负责青秀区、兴宁区60平方公里约18万个城市管理部件的普查,并对其他城区的普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要求于5月中旬前上交青秀区外环以内城市部件的地理信息数据,时间非常紧迫。近几年来南宁市变化日新月异,普查使用的1:500地形图资料不全,现势性差,也给普查工作带来困难。面对时间紧迫和资料不全两大难题,广西第一测绘院成立了以陈文森院长为项目负责人的南宁市部件调查项目组,从各分院抽调60多名精干人员,全力以赴投入部件调查工作;采用 “无资料的先测后调、有资料的先调后测”的灵活作业方法,尽量减少因资料不全给普查工作造成时间上的耽误。经过60多名作业人员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至5 月15日,该院共完成了13万个管理部件的数据采集和入库工作,向项目指挥部上交了青秀区外环以内共10.5万个城市部件的地理信息数据,为南宁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5月31日试运行及时提供了首批基础资料。从开始进行普查到提交首批10万多个部件信息数据,仅1个多月时间,广西第一测绘院快速及时的服务得到项目指挥部的好评。
一天时间大部分用在普查上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完成十几万个部件的调查和建库,谈何容易。要按时提交成果资料,作业人员所能做的,就是和时间赛跑,抢时间,拚进度。从今年3月底起,广西第一测绘院40多名外业职工分为9个小组,每组4至5人,每天早上7时左右出发开始作业,中午就地吃完快餐后又开始作业,直到下午7时左右才收测。回家吃晚饭后又到办公室整理数据,直到晚上12点左右才回家休息。从3月底至“五一”前,各作业小组双休日都不休息,“五一”长假也仅休息一天。“五一”期间院领导也不休息,院长陈文森,副院长唐长增、莫世才带领院部的同志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查图。
    技术支持组的丘小春、陈伟健、叶科峰、任建福、李玲等同志也经常加班加点。5月15日是数据上交的期限,为了及时上交数据,他们连续三个白天、两个通宵都在办公室度过。特别是叶科峰同志刻苦钻研技术,研制开发了《部件信息录入》和《部件调查转换》两个软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至为关键的作用。他每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个部件数据,而且必须等到外业小组整理数据后才能进行数据合并、转换和入库,往往要等到晚上12点左右才开始工作,每天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8个小时。自3月底以来,叶科峰同志双休日没有休息过,“五一”前后共加班了四个通宵。
    白天顶着烈日采集数据,晚上要加班整理数据,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还要干通宵,不说是上了年纪的作业员,就是对年轻同志也是严峻的考验。在40多名外业队员中,陈庆龙、雷沛成、李家安、黄胜国、黄绍真等同志都是50多岁的老职工,他们和年轻同志一起早出晚归,一起加班加点,有的还带病工作,为年轻同志树立了榜样。今年4月,陈庆龙同志的岳母去世了,当时正是数据采集最繁忙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匆匆回去看了一下就赶回单位。陈庆龙同志长年一直带病工作,4月下旬他到医院检查身体,发现病情加重,在医生的坚决要求下他才住院手术治疗。由作业组人手少,出院后他没有休息几天,就和同志一起投入到部件普查工作中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字数400字以内)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以上网友评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地理空间项目网观点
·地理空间项目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机构链接: 自然资源部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国家遥感中心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网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