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与“节能环保新技术”,这两个听起来反差很大的名词,却由从南昌县农民建筑队成长起来的刘献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中,由刘献江和他的团队创造发明的两项桩基处理新技术——“全夯扩底灌注桩”及“新型柱锤强夯置换法”,不仅解决了复杂软土地质条件下建设高楼大厦的技术难题,而且还可降低10%至40%的基础造价,先后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
经验积累带来灵光一闪
40出头的刘献江,是江西中恒建设集团特种软基公司的老总。而创业之初,他只是农民建筑队的一名小工。
刘献江出生于南昌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为了补贴家用而辍学。南昌县素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有不少技艺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刘献江来到建筑队当起了学徒,跟着师傅当架子工、起重工、钢筋工……五六年下来,他边干边学,不仅自学了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还涉足了建筑业的每一个行业,并在地基处理方面颇有研究。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的两项新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已成长为建筑公司管理者的刘献江,率领家乡的农民建筑队来到珠海闯荡。几经努力,他接到了几项工程。但由于经济实力薄弱,他们只能选择乙方垫资额低但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建设工地安营扎寨。
一段时间下来,面对珠三角特有的厚达十几米几十米的软土、淤泥地基,一贯爱动脑子的刘献江头脑中闪现出这样的念头:“如果灌注的桩基能像膨胀螺栓一样形成下大上小的特殊结构,那么其承载力必将大大增强。”
特区的生存压力,迫使这群囊中羞涩的农民工急切地希望这一“闪念”能尽快变成现实。于是,他们在这个谁都不愿涉足的软土地基上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攻关。
多年攻关成就两项专利
刘献江筹集试验经费,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两个月内,他们就画出了第一份“新型夯扩桩工艺流程”及“设备改装”设计图。
为使这一设计更趋于完善与合理,他们先后走访了中科院地基基础研究所及国内多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虚心向知名专家请教及征询意见。1998年,该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10年来,这项技术经过了700余组静载试验、5800余项动测检验,在珠海、东莞以及南昌、赣州等地建造建筑约120万平方米。利用这一技术灌注的桩基,单桩承载力提高了2到4倍,施工质量保证率为100%,同时解决了传统桩基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工程造价高、施工进度慢等问题。
在“全夯扩底灌注桩技术”后,刘献江再接再厉,利用各层土体本身的抗压特点和经过改进的特制柱锤强力夯实,形成理想的复合地基持力层,发明出 “新型柱锤强夯置换法”,并于2003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据测算,利用这一技术,较其他处理方法节省工时50%以上,每平方米建筑综合造价可节约5元至 20元。楼房建成后,不会出现因基础沉降而造成建筑物结构裂缝。
2005年,这两项技术获中国发明协会的“发明创业奖”。此后连续两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两项技术都获得金奖。
4月中旬,记者得知,这两项技术已被列为建设部“十一五”计划的重点推荐项目。而3月底,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理论探讨暨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博览大会上,两项技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短短几天展览,就有80多家客商与刘献江签订合作意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