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四川人。”“苏东坡的故乡在眉山。”“四川日报社的地址是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都串接于一个个地名之中。
四川人找北也很容易
2006年8月23日,一封署名“的哥”的信通过网络出现在了雅安市长信箱里。信里反映:雅安市区在雅兴桥头(三九大桥)有一个滨江花园,相邻有一个滨河花园,本来就容易混淆,现在河对岸又修了一个小区,取名雅安滨江花园。结果这给出租车司机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有时候乘客没说清楚,的哥拉错了地方,乘客就会埋怨的哥为了多挣钱,故意绕路走,弄得的哥满腹委屈。
来信引起了当时雅安市长徐孟加的重视,批复请有关方面尽快处理。而雅安市民政局调查得知,“雅安滨江花园”的名字并未经审核批准,遂协商由该楼盘重新取名申报。9月,这个因重名而带给众多市民困扰的楼盘改名“滨江华庭”,并取得了《四川省地名使用证》。
对于雅安市的“孪生楼名”故事,四川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王奇处长表示,“其实这就是地名命名不规范引发的问题。地名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社会依赖性极大,一旦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就会影响社会公众的交流,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为提高地名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2005年全国民政会议提出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内容包括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及数字地名。
“每一个县、每一条街、每一栋楼都有标牌。”王奇介绍。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有176个县完成了县城设标任务,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6%;有2802个乡镇开展了设标工作,占全省乡镇总数的64%,全省设置各类地名标牌1000多万块。
以往,四川人总是很佩服北方人对东南西北方位的了然于心,而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实施后,街道上的街牌采用了两种颜色来区别东南西北:东西走向的是蓝底白字,南北走向的则是绿底白字。记住一个简单的口诀:南北不蓝,四川人找北其实也很容易。
地名是文化活化石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地名的命名总有它不同寻常的由来和含义。可以说,每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走进成都市红墙巷。巷子并不宽,但不可小瞧。它在清代叫普方胡同,又名吉祥胡同,只因临街一堵红墙,民国时便改叫红墙巷,沿用至今。清寂堂有诗“柳从黄瓦街头发,花向红墙巷口看”,历来是锦城风光优美处。成都著名小吃“担担面”便发家于街头东北侧。
而邻近的黄瓦街,历史更为显赫。它清代称松柏胡同,后因满清两位侯爷,家道破败,愤世嫉俗,竟以建庙宇用的红砖砌墙,黄瓦(琉璃瓦)盖顶,蔚为奇观。民国后,取“黄瓦街”命名,沿用至今。如今的黄瓦街上,黄瓦还在,红墙却因几番整修刷成了黑色。当年侯爷房屋的所在也已变成了小学,孩子们在其中茁壮成长。
悠闲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怀它们的历史,访今追古,思骛八极,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而地名作为一个地域的重要资源,是社会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信息,自然也是对地域最好的宣传。
1997年,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虽然坐拥人间天堂九寨沟,但南坪县却鲜有人知,何不利用这一现有资源?既能提升知名度,名称也很漂亮。于是,南坪县最终决定以景区名称更名。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含量。但以前往往是先有路、后有名,地名的命名方案存在很多问题。成都市的一号桥、二号桥就是典型例子,它们原本只是工程建设时的两个项目名称,但由于影响广泛,再做更改很难。但这样的名字对于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说,显然是不登对的。
现在,各地对地名的命名一般都采取“先入为主”策略。在道路建设规划出台,还未开始建设时,就开始从历史特征、区域特点等多方面考虑地名规划。
2006年10月,成都市政府批准了东部新区三圣洪河片区地名规划方案。该片区的三圣街道办事处素有成都市“花卉之乡”的美称,为体现地域特色,东部新区内的42条新建道路全部以花卉树木命名。同时,名称还体现出道路走向,即以树木名称命名南北向道路,如香樟大道、椿树街;以花卉名称命名东西向道路,如山茶路、玉兰街,人们基本可以做到“闻香识路”。
数字化唤醒沉睡的地名
地名作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一部分,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信息。城市的迅速扩容,带来了地名信息大爆炸,但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地名管理方式严重滞后,地名资料陈旧老化,令地名信息服务的准确性、系统性大打折扣。
为此,数字地名专项事务已成为各级民政部门重要工作内容。据王奇介绍,地名信息化服务的平台是地名数据库。数据库不但有最新的资料还有历史资料,不仅有城市图形数据,还有农村图形数据。内容可详尽到每一个行政区、社区、小区和覆盖范围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的界线和名称等。
目前,我省已有169个县(市区)完成或基本完成地名文字数据库录入,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93%,共录入各类地名数据近20万余条。有17个市已完成地名数据库建库任务,占全省市州总数的81%,而空间数据的采集录入将于今年启动。
目前在成都,人们只要拨打114,就可以查询到路、街、巷、桥、名胜古迹,同时还可查询抵达路径。成都地名网站则提供电子地图和地名查询系统供人们找寻目的地。
此外,绵阳、广元建立了楼门牌查询管理系统,南充市出版了全市行政区划和南充市区电子地图,现又在着手编制南充市地名信息管理系统等。到 2008年底前,四川市州级以上有条件的城市将全部开通城市声讯问路服务系统,并建立地名网站。届时,百姓能从多种途径享受到便捷的地名服务。
|